更快樂|益生菌、益生元和後生元減輕抑鬱症狀|保健食品開發觀點|徐鈺翔營養師™保健食品專欄

隨著本土一些品牌商的努力,國人對於益生菌幫助心情調適已有了初步的認識。國人對於益生菌的功能認知為「排便順暢」、「增加好菌」、「調整體質」、「幫助代謝」等,然後才是「更快樂」。或許因為前三者較容易發覺使用者自身的變化,然而「心情」卻往往受到環境的影響而隨時變化,因此較難察覺。但已有多篇研究數據表明,益生菌似乎透過「腸-腦軸徑」調節抑鬱症狀。本篇探討「除了益生菌之外,新時代的益生菌產品標配─益生元和後生元是否能提升產品的「快樂功效」?」,提供讓人更快樂的益生菌產品開發觀點。

定義益生菌、益生元、後生元
益生菌 (Probiotics)
對人體健康有幫助的活菌。

益生元 (Prebiotics)
又稱益菌元、益菌生,是不易被人體消化的多醣成分,利於益生菌(Probiotics)的生長與代謝,進而產生有益人體的短鏈脂肪酸。

後生元 (Postbiotic)
為益生菌(Probiotics)的分泌物或是其菌體片段,可幫助人體健康。

更白話一點說,在台灣市場上,益生菌就是幫助健康的活菌;益生元是幫助益生菌作用的寡醣或膳食纖維;而後生元就是幫助健康的死菌。益生菌加益生質稱為「共生元(Synbiotics)」,學者們發現Synbiotics比單獨使用益生菌更好。近幾年隨著保健食品原料進口商的努力推廣,「後生元」的聲量也逐漸被放大,有後生元的加入,讓產品種類更多元豐富以外,功效也更好。

益生菌幫助抗憂鬱的作用機轉
眾所皆知益生菌生活的場景在腸道,那麼益生菌和大腦之間,是否能夠「溝通」呢?學者們認為益生菌透過「腸道的神經系統」間接地與大腦溝通。腸道由腸神經系統 (ENS) 支配,其負責協調腸道功能,例如運動、液體分泌、血流和對由腸道微生物群活動而形成的代謝物的反應。益生菌可以透過分泌「神經傳導物質」、「神經傳導物質的前驅物」、「對神經系統有益的代謝物」、「細胞激素」等協助調節腸道的神經系統,可能間接的影響了整體神經系統。

全世界有超過 3 億人患有抑鬱症。抑鬱症的主要症狀包括情感障礙,例如悲傷、快感缺乏、智力表現下降的印象、認知障礙和自卑。抑鬱症患者表現出冷漠和動機降低,退出社交活動並限制他們的典型行為。軀體症狀主要是與睡眠障礙、食慾和能量水平相關的變化。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抑鬱症與腸道菌叢有關聯。許多研究表明益生菌和益生元作為抑鬱症的輔助治療具有積極作用。

「益生菌」幫助抗憂鬱的臨床實驗
Rudzki 等人發表一項雙盲、隨機對照研究, 79 名 重度憂鬱患者參加了這項研究。參與者接受了SSRI抗憂鬱劑+益生菌 LP299v(每天 100億 CFU)(n = 30)或 SSRI + 安慰劑(n = 30),持續 8 週。結果:用益生菌植物乳桿菌 299v 增強 SSRI 治療可改善 重度憂鬱患者的認知能力。

「益生元」幫助抗憂鬱的臨床實驗
Elnaz Vaghef-Mehrabany等人於2019年發表一篇臨床研究,探討「在患有抑鬱症的肥胖女性中,限制熱量攝入並補充益生元:對代謝和臨床反應的影響」。在一項為期 8 週的雙盲安慰劑對照隨機臨床試驗中,62 名患有 重度憂鬱的肥胖女性被平均分配到益生元(10 克菊糖/天)或安慰劑(10 克麥芽糊精/天)組。此外,所有參與者還被規定了 25% 的卡路里限制飲食。結果: 45 名患者完成試驗。益生元組下降脂肪量和總膽固醇 (TC) 。結論: 雖然補充益生元具有一些有益的代謝作用,但限制熱量攝入和減輕體重似乎在改善患有 MDD 的肥胖女性的抑鬱症狀方面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

「後生元」幫助抗憂鬱的臨床實驗
Kensei Nishida等人於2019年發表的臨床實驗,探討「 Lactobacillus gasseri CP2305片劑(熱滅活益生菌) 對暴露於慢性壓力的年輕人的健康益處: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31名參與者被指示每天服用兩片(安慰劑或 CP2305),持續 24 週。結果:CP2305 似乎可以改善經歷慢性壓力的參與者的睡眠質量;每天攝入 CP2305 顯著改善了易怒的主觀感覺。結論: Lactobacillus gasseri CP2305 熱滅活益生菌緩解壓力作用的機制尚不清楚。然而,已知該菌株定植於腸道,並且已經觀察到熱滅活的細胞在給予大鼠胃或腸道時可以刺激傳入迷走神經(未發表的觀察結果)。因此,這些特徵可以直接或間接有效地刺激腸-腦軸徑,並可能改變「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HPA軸)」的活動,從而改善與壓力相關的症狀和腸道環境。然而,這還有待證實。無論如何,目前的研究表明,含有熱滅活Lactobacillus gasseri CP2305 可能對經歷壓力的年輕人有益。

「更快樂」益生菌保健食品開發觀點
綜合上述,益生元的使用能協助益生菌的功效,並且也觀察到高劑量10克菊糖能幫助抗憂鬱的功效。因此開發產品時,除了注意菌株、臨床實驗的菌數之外,益生元的添加劑量也應達到一定水準,並公開標示含量讓使用者可以對照自己每天的益生元補充。此外,近期研究也關注後生元的應用,而臨床實驗也指出後生元似乎也能透過腸-腦軸徑,甚至可能影響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HPA軸)的活動,來達到協助紓壓的效果。未來產品將不再只是強調益生菌本身,透過 { 益生菌 + 益生元 +後生元 } 的完整配方與臨床實證劑量,讓消費者有更多臨床實證的健康好處,提供消費者「營養心理」更健康與多元的選擇,帶動讓人民「更快樂」的保健食品產業發展。

我是徐鈺翔營養師,陪你探索保健食品市場洞察、消費者需求、以及保健食品開發的觀點。可以訂閱我的網站,你將可以收到第一手的新文章資訊。如有專欄文章的合作邀約需求,或者您需要一位客製化新產品開發的顧問,歡迎下方連結點擊輸入您的需求。

2021運動營養品的趨勢|運動營養品開發的3大重點|徐鈺翔營養師™保健食品專欄

2021運動營養品的趨勢|保健食品開發觀點|徐鈺翔營養師™保健食品專欄

運動營養科學是研究透過飲食規劃、營養素的補充以及補充時機來協助運動員達到更好的運動目的,運動目的可能包含:「運動表現 (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耐力)」、「運動結果(肌肉質量、身體組成-增肌減脂、免疫系統)、亦或是「幫助恢復 (舒緩疲勞、舒緩疼痛、肌肉恢復、體力恢復」等。因此,雖然都統稱為「運動營養」,但是根據「目的」的不同,就會設計專門對應的運動營養處方。本篇探討,有哪些常見的運動營養膳食補充品,分別應用在哪些目的,以及運動營養品開發時的重點。

選擇保健食品的動機|保健食品開發觀點|徐鈺翔營養師™保健食品專欄

人們選擇機能性食品的態度和動機描述

保健食品或稱為機能性食品在台灣是一個特別的存在,既不能聲稱任何功效,也不具有任何制度。但是為了國民的健康,民間業者仍靠自己的努力推廣得如火如荼。那麼,在開發與推廣保健食品時,到底要考量哪些因素呢?哪些是消費者真正在意的點?

以下資訊引用自《了解創新產品的消費選擇:義大利機能性食品市場展望》AIMS Agriculture and Food, 6(3): 818–837.

健康
1. 讓我保持健康 (HM1)
2. 營養豐富(HM2)
3. 對我的皮膚/牙齒/頭髮/指甲等有益(HM3)

方便性
1. 可以在我住的地方附近的商店購買(CVM1)
2. 在商店和超市很容易買到 (CVM2)

感官接受度
1. 聞起來不錯 (SAM1)
2. 看起來不錯(SAM2)
3. 味道不錯 (SAM3)

天然成分
1. 不含添加劑
2. 含有天然成分
3. 不含人工成分

價格
1. 不貴(PM1)
2. 便宜(PM2)
3. 是否物有所值(PM3)

熟悉度
1. 是我平時吃的(FM1)
2. 熟悉 (FM2)

使用機能性食品的好處
1. 機能性食品有助於改善我的情緒 (RM1)
2. 當我吃機能性食物時,我的表現會有所改善(RM2)
3. 機能性食品讓您更容易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RM3)
4. 我可以透過定期食用機能性食品來預防疾病(RM4)
5. 我可以透過吃機能性食品來照顧我的健康的想法讓我很高興(RM5)
6. 機能性食品可以修復不健康飲食造成的傷害(RM6)
7. 如果機能是有功能的,我準備在食物的味道上妥協(RM7)
8. 我積極尋找有關功能性食品的信息(RM8)

信賴
1. 機能性食品促進我的健康 (CM1)
2. 機能性食品的安全性得到了非常徹底的研究(CM2)
3. 我相信機能性食品會兌現承諾(CM3)
4. 機能性食品是基於科學的頂級產品 (CM4)

必要性
1. 如果過量使用,機能性食品可能對健康有害(SM1)
2. 在某些情況下,機能性食品可能對健康人有害 (SM2)
3. 使用機能性食品是完全安全的(SM3)
4. 機能性食品的新特性帶來不可預見的風險(SM4)
5. 誇大了有關健康影響的信息 (SM5)
6. 安全性

行銷與商業
1. 我通常會購買自發吸引我的食物(例如位於視線高度、吸引人的顏色、令人愉快的包裝)(MCM1)
2. 我吃我吃的東西,因為我從廣告中認出它們或在電視上看到過(MCM2)
3. 在選擇食物時,品牌對我很重要,(MCM3)
4. 食品廣告活動增加了我對某些食物的渴望 (MCM4)
5. 當我去購物時,我更喜歡閱讀食品標籤而不是相信廣告活動 (MCM5)

而這項研究結果,最終得到的結論是,「方便性」和「健康因素」是影響消費者最重要的考量。方便性也是我在產品開發中很重視的環節,尤其我在這篇「保健食品配方設計的3大關鍵」中提到的「揣摩使用情境」更能貼近使用者的真實生活。

而健康因素的部分,則是產業界的先進們還能持續努力的部分。事實上因為保健食品不得涉及療效,因此連最基本的功效也無法說明。使得產品推廣上是障礙重重,這部分不像是日本的《機能性表示食品》制度 (向官方申請報備,即可說明機能性);也不像是歐盟的《健康宣稱》由官方直接發布某些食品的健康宣稱描述。台灣除了少少的健康食品項目,台灣的保健食品很難說明機能性。因此民眾對於保健食品的認知方面,長期下來必定是持續落後日本的。機能性食品的制度真的呼籲台灣FDA要努力趕上領先國家。好在,自媒體的熱潮持續發燒,許多醫師、藥師、營養師也紛紛創建自媒體並持續分享預防醫學相關保健知識,當中就會提及「保健食品」的機能性。培養保健食品界的KOL,仍是業界當前就可以佈局的。

保健食品配方設計3大關鍵|徐鈺翔營養師™保健食品專欄

這篇寫給剛進入保健食品開發領域的朋友。保健食品配方設計是一門水很深得學問,當人們還沒潛得夠深時,會以為已經懂很多了,然後想像著「原來配方設計只是這樣啊!多麼容易啊!」。其實隨著你研究得越深入時,你腦中就會冒出越多的問號,然後不斷地問「真的嗎?」。保健食品是一個隨時都在進步的領域,你想想 ~ 是不是每個月都有數十甚至數百篇的國際新期刊論文發表,根本看也看不完!因此,研究得多深入各憑本事,而真正的關鍵在於「身為產品開發人員到底需要知道什麼?」

一、用證據說話
如果你是理科、食品、營養、生科相關科系的朋友,你一定懂「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問題就在於,現況的市場樣貌存在著「一分證據說三分話」。這點我個人是秉持「不看好」的心態。如果你問資深的行銷專家,他們都會認同,「行銷訴求必須與真實吻合」,才能構築長期穩定的品牌力。

文獻的證據力其實有分等級,換句話說,「引用文獻,你要很嚴謹」!

文獻等級大致區分:
體外試管實驗 / 細胞實驗
動物實驗
流行病學實驗
臨床實驗或病例研究 (缺乏隨機對照組)
臨床雙盲隨機對照實驗
臨床實驗的系統性回顧

各種實驗的細節我就不多說明了 (這是本科系的專業,請相信自己的專業),市場上確實也經常出現引用動物實驗或細胞實驗 (就講得天花亂墜),至於你需要引用到什麼等級的研究論文,這跟產品屬性有關 (定位、市場、通路、行銷訴求)。因此,這邊我不直接給出所謂的標準答案,僅僅點出在產品開發與後續行銷的關鍵點─文獻證據與行銷訴求吻合 (不要誇大)。

正確的引用文獻是產品開發人員的基本功,而其他合作者也需要尊重專業。

二、揣摩目標用戶的使用情境
用戶指得是使用你的產品或服務的人,因此我喜歡使用用戶這個名詞,而非消費者。消費者更多時候帶有一種我只是想「消費」。然而一款長期深耕服務用戶的產品,是你的用戶,而不僅僅是消費者。

既然用戶是使用產品的人,那麼他在使用過程中一定會有所謂的「情境」。

以上班族女性和家庭主婦的為例
上班族女性,非常忙碌而嚮往快速和方便。

家庭主婦,在白天送完小孩去上學後,可能就有一段自己的時光。或者即使一邊是帶小孩的情況,也同樣具有較多的居家時間。因此嚮往的是「儀式感」或者能與孩子共享。

因此,他們使用的產品劑型和包裝型態可能會是不同的。既然上班族需要快速,那麼吞得(膠囊、錠劑)、即食、即飲,甚至攜帶方便,包裝美型(和同事分享),就變得相對重要。

而家庭婦女可能願意花時間沖泡,或是多一些步驟的調理 (例如奇亞籽果汁)等,甚至願意買一整罐的 (而非單次使用包裝)的產品。

用戶的使用情境是產品開發很重要的關鍵,這個步驟決定了你的產品夠不夠貼心。

三、去蕪純菁─越精準越好
新手寫配方最常出現的狀況就是─沒有重點,甚至配方成分彼此牴觸。

舉例來說:你添加了膳食纖維,就不太會想添加紅花籽油 (即使都是減重相關的,但膳食纖維會排油啊!)。或是添加了過多的訴求,一款產品最好只有1~2種使用情境。過多的訴求,例如:減重 + 增肌 + 食欲減少 + 補鈣,看起來很棒,但其實機轉上是衝突的!而且增肌一定會需要搭配運動,而運動前和運動後的營養補充也是不同的。

其實一個配方的設計有可能越討論越偏離軌道,因為每一種修改都相當於重新定位,重新定位需要提出修改需求的人懂得自己正在哪個位置,而要前往哪個位置,他要清楚產品定位 (但兼顧專業的人很少,否則開發者就是他了)。因此保健食品產業界中,也有產品經理這樣的角色─協助串聯起顧客、業務、研發、行銷、生產的各種聲音與資源。在整個產品企劃與推出新產品的團隊中,不論你身為哪一個職位,我的建議是:秉持著這三大關鍵「1. 用證據說話 2. 揣摩使用情境 3.配方去蕪純菁─也就是精準」,若是你的產品開發團隊(不論同事、客戶還是主管) 彼此都能認同這樣的開發脈絡,即使經過討論,我相信也不會偏離主軸太多。

也可以跟我分享你的經驗,歡迎加入我的Ig追蹤我。

如何找出保健食品市場定位|徐鈺翔營養師™保健食品專欄

市場定位這個詞就是STP裡面當中的P (Positioning)。STP相對是很大的議題,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P,也就是定位。那麼到底什麼是定位呢?定位就是你的品牌或產品在市場中扮演的角色。很抽象對吧?本篇深入討論,協助你找出你的保健食品市場定位。

什麼是市場定位?
定位就是你決定讓大眾如何看待你。市場定位粗略的分可能有以下幾種:

產品定位:在同類型的市場中,我有什麼特點、優勢,和別人不同之處。

企業定位:我是誰?我的優勢、形象、提供的服務、員工、服務的對象等。

消費者定位:我服務的目標顧客群是哪些人?

其實透過這些的問題釐清,相信就能大致能找出定位。但其實還能透過一些模組做更深入的做探討,例如:SWOT分析和五力分析。

透過五力分析找出定位優勢
五力分析為麥可·波特在1979年提出的架構,這是一個的模組,可以幫助分析企業在產業中的競爭力與獲利能力,找出企業在產業中的強弱點,進而做出策略上的調整。因為五力分析的結構更比SWOT分析更在意「與外部的關係」,也就是與整體市場打交道的情況,因此很適合用來審視自己真正的定位及優勢。

1.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2. 購買者的議價能力
3. 新進入者的威脅
4. 替代品的威脅
5. 同業廠商的競爭強度
麥可·波特─五力分析

一、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以原料貿易商為例,原料貿易商的供應商是國內外的原料製造廠,透過購買製造廠生產的原料作為庫存,在賣給有需要的品牌商或加工廠。以台灣的情況,很多時候國外供應商是大廠,對於台灣的市場相對覺得小,因此有較高的議價能力。使得原料貿易商的進貨成本可能是相對高的。

供應商的高議價能力有幾個特點:
產品或服務的稀有 (例如:多篇臨床實驗、獨家製程專利、高規格高濃度等)
佔有極大的市場 (例如:供應全美洲、歐洲、亞洲等通路)
服務優質或品質高 (例如:原料品質穩定,幾乎不曾出現檢驗不合規的情況)
主動設定買主的門檻 (例如:一些大廠只提供獨家總代理,台灣只有某一家貿易商能夠代理並販售)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越高,自身的優勢就相對越低。因為價格是掌握在供應商手中。能因應的策略就是,不依賴單一供應商,透過更廣泛的合作廠商,舒緩只有單一供應商的風險。當然,你的對手一定也是面臨類似的困境,如何與供應商建立良好而長久的關係,也是奠定市場定位很重要的一環。

以品牌商為例
這次舉一個失敗的案例借鏡,近期某名人分享她的好朋友(新創的麻辣鍋包),其麻辣鍋的製造成本相當於一般麻辣鍋的售價,因此在市場售價上完全沒有競爭力。這就是他對於上游供應商議價能力這環沒有掌握好,誤判了市場接受度與「成本」的關係。雖然上游製造廠商提供的是更高水準的麻辣鍋,但在末端市場卻不是一個可以賣得動的價格。供應商有過高的議價能力,就是企業要留意的,風險就在其中。

二、購買者的議價能力
購買者的議價能力從B2B的商業模式中很好理解,就是「壓價」和「要求提高較高的產品或質量」。白話說就是殺價、砍價、議價、談價格,都是一樣的意思。購買者的議價能力來自於幾個特點:

量大:以量制價
同類型的產品,他的供應商多,可以選別家。
他是通路龍頭
有很多產品或服務的資訊 (很清楚行情)

企業要會判斷,不同類型的客戶,是不是真正自己服務的對象。例如:以比價為主的客戶,是屬於市場上的游牧派,哪裡便宜哪裡去。可能不在意你的品質、服務內容深度、或其他細節。也有客戶是認定你的產品好,但是想再壓低一點,所以運用自身的優勢和策略,想壓到更低的價格。這樣的客戶,是有機會留下好好合作的,因為本質上他還是認定你的價值。

如何避免購買者的議價能力過高?
其實就看看第一點,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因為對於購買者,你就是供應商,如果你有獨特的優勢、廣大的通路、品牌力、產品力,更能吸引到真正需要你服務的購買者。

認清一個事實:游牧派,不是你的忠誠客戶。

而在B2C的商業模式中,因為通常消費者習慣大部分的通路並不會主動降價 (除非在夜市或菜市場)。像是網路、連鎖店、藥妝店等等,都很難議價。這時候你只要將策略方向鎖定在「主動讓消費者感覺划算」就可以了。

三、新進入者的威脅
這是很容易被企業忽略其中一力,因為人們傾向於看眼前而忽略未來。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聽過「破壞式創新」?創新大師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

在1997年《創新的兩難》提出「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破壞式創新指的是,產品不錯,價格更便宜,攏絡那些原本佔據市場龍頭的企業沒看在眼裡的客群,取得一席之地,並且反過來威脅到龍頭的市場地位。

你認為市場真的會飽和嗎?其實我更相信市場會重新分配,只要你學會定義創新。

比起為了創新而做到創新,定義創新更為重要!在克里斯汀生另一本書《創新的用途理論》中提到:

顧客買的不是你的商品,而是解決他問題的方案。

他舉了一個打洞的例子,至今我仍印象深刻。客戶購買的不是你的打洞設備,而是滿足能打洞的那個需求─他要的是洞。比起打洞機是圓的扁的,他可能更在意洞本身。而我延伸思考了一些情況,客戶要的是結果(洞),而你提供打洞設備(解決方案),如果你考慮到顧客的使用情境,你就會發現你可以創造:「讓客戶愉悅的打洞」、「讓客戶高效率的打洞」、「讓客戶浪漫的打洞」、「讓客戶省力的打洞」等等的情境。除了考慮到使用情境,結果也是客戶重視的,就是洞的深度、廣度、形狀、精細度、工整度可能都是客戶在意的。

是不是很有趣? 至於實際案例,我這邊就不舉例了,以免得罪龍頭廠商。但我相信如果你是新創企業,只要透過定義創新、找到清楚定位、優勢和屬於你的利基市場,並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就能鞏固自己的顧客群,讓市場重新分配到你家。

四、替代品的威脅
這一力的思考,剛好延伸上一個話題─「用途」,其實替代品並不是跟你一模一樣或是很像的產品 (如果這樣思考就落入陷阱了!)。替代品是顧客能找到購買他的需求的替代方案。例如:顧客不一定要買B群,也可以購買綜合維生素 (沒想到吧?),顧客不一定要買膠原蛋白粉,他也可以去買玻尿酸飲 (因為他的需求是保濕)。顧客可能不一定繼續購買面膜,而跑來購買你的口服美容品等等等的例子不勝枚舉。因此思考替代品的威脅是複雜且需要一點想像力的,我相信企業中具有這樣判斷分析能力的人才,都能提前為你的企業建立好護城河─顧客為什麼選擇你的這一核心價值。

除了用途,還有顧客的轉換成本(價格),使用情境差異、認知,購買方便度品牌喜好、品牌忠誠等等有很多可以思考的 (所以真的很複雜),我就不多舉例了。

五、同業廠商的競爭程度
終於來到第五力!
這點應該是大家最不陌生的,產業間早有所謂的龍頭廠商占據市場位置。我想就如同上面一連串討論的。比起擔心市場本身飽合,不如思考如何定義創新、用途、優勢、提供的解決方案是否滿足某某小眾 (這又稱為利基市場)。

這邊就以我自己為例吧!我提供的服務是新產品開發,而和我提供同樣服務的則有原料貿易商、ODM代工廠、專門ODM廠商。我既不是大廠,也不是十年老字號,還沒有建立自己的客戶群。但我提供的服務是創新而具有優勢的,也可以說我的弱勢就是我的優勢:

我不是賣產品給客戶
我不是賣原料給客戶
我不是一條龍的ODM

上述這些看起來是我的弱勢─沒有原料、沒有工廠、沒有一條龍的服務。但同時也是我的優勢─不推銷原料,不推銷單筆訂單製造產品的數量、也不鎖住產品配方。

事實上,我對所有廠商來說,並不會搶走任何生意。
因為我提供的服務─是原本市場上不存在的服務。

我提供新產品開發的「解決方案」,幫客戶找到市場定位、利基市場、找到顧客需求痛點,篩選原料、透過閱讀專業文獻設計非常符合目標顧客需求的配方、分析市場讓產品更有優勢等。

而我相信,很少廠商會投入我在做的事,因為:
直接賣配方?那不就會比價然後轉單?對!
幫客戶找需求?那不就會討論很久?對!
幫客戶找文獻?那不就很花專業人力?對!
幫客戶篩選原料?那不就要另外花時間找而且不能推自家原料?對
幫客戶找出優勢?那不就要分析很多市售品?對

我提供的服務沒有人想做 (因為複雜、耗時、人力成本高,設計完還可能跑單),客戶想要如此完整的服務,就只會找我─而這就是我的利基市場。對我來說,原料商和代工廠也是我的事業夥伴,因為我需要它們的服務,我也可以販售我的專業服務給這類型的廠商 (歡迎各界廠商串聯合作起來!)。這在過往是不存在的,如今我們能幫這個市場的服務趨向更完整、給顧客更好的價值─更好得滿足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