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或稱為機能性食品在台灣是一個特別的存在,既不能聲稱任何功效,也不具有任何制度。但是為了國民的健康,民間業者仍靠自己的努力推廣得如火如荼。那麼,在開發與推廣保健食品時,到底要考量哪些因素呢?哪些是消費者真正在意的點?
人們選擇保健食品的動機描述
以下資訊引用自《了解創新產品的消費選擇:義大利機能性食品市場展望》AIMS Agriculture and Food, 6(3): 818–837.
健康
1. 讓我保持健康
2. 營養豐富
3. 對我的皮膚/牙齒/頭髮/指甲等有益
方便性
1. 可以在我住的地方附近的商店購買
2. 在商店和超市很容易買到
感官接受度
1. 聞起來不錯
2. 看起來不錯
3. 味道不錯
天然成分
1. 不含添加劑
2. 含有天然成分
3. 不含人工成分
價格
1. 不貴
2. 便宜
3. 是否物有所值
熟悉度
1. 是我平時吃的
2. 熟悉
使用機能性食品的好處
1. 機能性食品有助於改善我的情緒
2. 當我吃機能性食物時,我的表現會有所改善
3. 機能性食品讓您更容易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
4. 我可以透過定期食用機能性食品來預防疾病
5. 我可以透過吃機能性食品來照顧我的健康的想法讓我很高興
6. 機能性食品可以修復不健康飲食造成的傷害
7. 如果機能是有功能的,我準備在食物的味道上妥協
8. 我積極尋找有關功能性食品的信息
信賴
1. 機能性食品促進我的健康
2. 機能性食品的安全性得到了非常徹底的研究
3. 我相信機能性食品會兌現承諾
4. 機能性食品是基於科學的頂級產品
必要性
1. 如果過量使用,機能性食品可能對健康有害
2. 在某些情況下,機能性食品可能對健康人有害
3. 使用機能性食品是完全安全的
4. 機能性食品的新特性帶來不可預見的風險
5. 誇大了有關健康影響的信息
6. 安全性
行銷與商業
1. 我通常會購買自發吸引我的食物(例如位於視線高度、吸引人的顏色、令人愉快的包裝)
2. 我吃我吃的東西,因為我從廣告中認出它們或在電視上看到過
3. 在選擇食物時,品牌對我很重要
4. 食品廣告活動增加了我對某些食物的渴望
5. 當我去購物時,我更喜歡閱讀食品標籤而不是相信廣告活動
而這項研究結果,最終得到的結論是,「方便性」和「健康因素」是影響消費者選購機能性食品最重要的考量。方便性也是我在產品開發過程很重視的環節,尤其我在這篇《保健食品配方設計3大關鍵》中有討論的「揣摩使用情境」更能貼心使用者的生活。
而健康因素的部分,則是產業界的先進們還能持續努力的部分。事實上因為保健食品不得涉及療效,因此連最基本的功效也很難說明。使得產品推廣上障礙重重,這部分不像是日本的《機能性表示食品》制度 (向官方申請報備,即可說明機能性);也不像是歐洲食品安全局的《健康宣稱》由官方直接發布某些食品的健康宣稱描述。台灣除了少少的健康食品項目,一般台灣的保健食品很難說明保健食品的機能性。因此民眾對於保健食品的認知方面,長期下來必定是持續落後他國的。機能性食品的制度真的呼籲台灣FDA要努力趕上領先群。好在,自媒體的熱潮持續發燒,許多醫師、藥師、營養師也紛紛創建自媒體並持續在Facebook、Instagram、Podcast、YouTube分享預防醫學相關保健知識,當中就會提及「保健食品」的機能性。培養保健食品界的KOL,仍是業界當前就可以佈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