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配方設計3大關鍵|徐鈺翔營養師™保健食品專欄

這篇寫給剛進入保健食品開發領域的朋友。保健食品配方設計是一門水很深得學問,當人們還沒潛得夠深時,會以為已經懂很多了,然後想像著「原來配方設計只是這樣啊!多麼容易啊!」。其實隨著你研究得越深入時,你腦中就會冒出越多的問號,然後不斷地問「真的嗎?」。保健食品是一個隨時都在進步的領域,你想想 ~ 是不是每個月都有數十甚至數百篇的國際新期刊論文發表,根本看也看不完!因此,研究得多深入各憑本事,而真正的關鍵在於「身為產品開發人員到底需要知道什麼?」

Photo by RF._.studio on Pexels.com

一、用證據說話

如果你是理科、食品、營養、生科相關科系的朋友,你一定懂「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問題就在於,現況的市場樣貌存在著「一分證據說三分話」。這點我個人是秉持「不看好」的心態。如果你問資深的行銷專家,他們都會認同,「行銷訴求必須與真實吻合」,才能構築長期穩定的品牌力。

文獻的證據力其實有分等級,換句話說,「引用文獻,你要很嚴謹」!

文獻等級大致區分:

  1. 體外試管實驗 / 細胞實驗
  2. 動物實驗
  3. 流行病學實驗
  4. 臨床實驗或病例研究 (缺乏隨機對照組)
  5. 臨床雙盲隨機對照實驗
  6. 臨床實驗的系統性回顧

各種實驗的細節我就不多說明了 (這是本科系的專業,請相信自己的專業),市場上確實也經常出現引用動物實驗或細胞實驗 (就講得天花亂墜),至於你需要引用到什麼等級的研究論文,這跟產品屬性有關 (定位、市場、通路、行銷訴求)。因此,這邊我不直接給出所謂的標準答案,僅僅點出在產品開發與後續行銷的關鍵點─文獻證據與行銷訴求吻合 (不要誇大)。

正確的引用文獻是產品開發人員的基本功,而其他合作者也需要尊重專業。

Photo by August de Richelieu on Pexels.com

二、揣摩目標用戶的使用情境

用戶指得是使用你的產品或服務的人,因此我喜歡使用用戶這個名詞,而非消費者。消費者更多時候帶有一種我只是想「消費」。然而一款長期深耕服務用戶的產品,是你的用戶,而不僅僅是消費者。

既然用戶是使用產品的人,那麼他在使用過程中一定會有所謂的「情境」。

以上班族女性和家庭主婦為例

上班族女性,非常忙碌而嚮往快速和方便。

家庭主婦,在白天送完小孩去上學後,可能就有一段自己的時光。或者即使一邊是帶小孩的情況,也同樣具有較多的居家時間。因此嚮往的是「儀式感」或者能與孩子共享。

因此,他們使用的產品劑型和包裝型態可能會是不同的。既然上班族需要快速,那麼吞得(膠囊、錠劑)、即食、即飲,甚至攜帶方便,包裝美型(和同事分享),就變得相對重要。

而家庭婦女可能願意花時間沖泡,或是多一些步驟的調理 (例如奇亞籽果汁)等,甚至願意買一整罐的 (而非單次使用包裝)的產品。

用戶的使用情境是產品開發很重要的關鍵,這個步驟決定了你的產品夠不夠貼心。

Photo by RF._.studio on Pexels.com

三、去蕪存菁─越精準越好

新手寫配方最常出現的狀況就是─沒有重點,甚至配方成分彼此牴觸。

舉例來說:你添加了膳食纖維,就不太會想添加紅花籽油 (即使都是減重相關的,但膳食纖維會排油啊!)。或是添加了過多的訴求,一款產品最好只有1~2種使用情境。過多的訴求,例如:減重 + 增肌 + 食欲減少 + 補鈣,看起來很棒,但其實機轉上是衝突的!而且增肌一定會需要搭配運動,而運動前和運動後的營養補充也是不同的。

其實一個配方的設計有可能越討論越偏離軌道,因為每一種修改都相當於重新定位,提出修改需求的人要懂得自己正在哪個位置,而要前往哪個位置,他要清楚產品定位 (但兼顧這樣專業的人很少,否則開發者就是他了)。因此保健食品產業界中,也有產品經理這樣的角色─協助串聯起顧客、業務、研發、行銷、生產的各種聲音與資源。在整個產品企劃與推出新產品的團隊中,不論你身為哪一個職位,我的建議是:秉持著這三大關鍵「1. 用證據說話 2. 揣摩使用情境 3.配方去蕪存菁─也就是精準」,若是你的產品開發團隊(不論同事、客戶還是主管) 彼此都能認同這樣的開發脈絡,即使經過討論,我相信也不會偏離主軸太多。

也可以跟我分享你的經驗,歡迎加入我的Ig追蹤我。

還有哪裡可以找到我?

發表者:徐鈺翔營養師™

徐鈺翔營養師 食品科學研究所碩士 主修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顧問 保健食品開發企劃及文案撰寫的專案合作

有一則關於 保健食品配方設計3大關鍵|徐鈺翔營養師™保健食品專欄 的留言

迴響已關閉。

%d 位部落客按了讚: